摩臣2平台

摩臣2平台網站xml地圖
為什麽追求完美容易導致拖延?
發布時間: 2016-06-22 瀏覽次數: 108
 

“完美主義者表面上很自負,內心深處卻充滿了自卑。因為他們很少看到自己的優點,總是關註缺點,很少肯定自己,也很少肯定這個世界。”


這是《病由心生》裏的關於完美主義的一個認識,我覺得角度選擇的很好,它提示我們完美主義者的關註點永遠是缺憾,從而往往會導致一種主觀上的受挫。


我們都明白長期的受挫很容易導致——習得性抑郁。


這種習得性抑郁很可能以逃避做出行動,恐懼面對結果的形式出現,從而使得個人抗拒做一些其他的事情,這就形成了一種恐懼和逃避機製。


在這裏,我可能想插入一個大家都比較關心的話題,拖延症。


我個人的觀點,拖延症是這種恐懼和逃避機製的衍生物的一種,而且是比較輕的一種。拖延症所面對的問題,就是拖延著,拒絕面對自己要做的事情,而且這種事情往往給自己帶來負面的感受。


所以人們拖延,逃避的並不是針對的要做的事情,而是在做事情時所必須承擔的痛苦、不安、不舒服的感受。


提供一個場景,一個正躺在床上,肚子餓了的人就面臨著這種選擇。他可以馬上起來吃飯,但是這意味著他要做出改變——即從比較舒服的躺在床上的狀態過度到比較不喜歡的走路去餐廳的狀態。


他心裏往往是這樣想的:“哦,我肚子餓痛苦,我起來去餐廳也很痛苦啊。”這是典型的兩害決策,顧名思義,即每一個決策對於決策者都意味著有害的。關於決策學的研究上顯示,兩害決策是使得人們最難以做出決定的。


所以我們看到了什麽?這個肚子很餓躺在床上的人就一直處於這種難以決策之中,當人們很難決策的時候,他們往往選擇保持原狀。於是這個肚子很餓的人依然躺在床上。這就是造成了我們說的拖延了。


話題扯的有點兒遠了,拉回來。這種“拖延”在本質上是一種逃避主觀痛苦的逃避機製,加上兩害決策的困難導致的原因(我更願意稱這是人類心理和思維決策共同的弊端)。


而逃避機製還會衍生出諸如對於某一件事物特定的恐懼症,當習得性無助產生的時候,特別是挫折產生比較大的時候,人的心理會形成對周邊事物的泛化,這就是為什麽曾經看到父母溺亡的人恐懼水,有被傷害經歷的人恐懼被傷害,”一朝被蛇咬,十年怕井繩“就是這個道理。


這種逃避機製本身是為了人類的適應的結果,無論是拖延症對於負性主觀感受的逃避,還是恐懼症對於事物的逃避,都是一種人類保護自己的東西。


而為什麽完美主義者更容易產生拖延等無效率事情呢?


我們首先得說,完美主義者往往對於所要完成的事情抱有非常高的期望值。這種高的期望很容易導致行為的受挫,而受挫本身又產生失望痛苦的情緒。


當這一過程,即”高期望→行動→受挫→失望痛苦情緒“,被不斷強化之後,就會產生逃避機製了。


人們出於本能的厭惡失望痛苦等情緒,從而會切斷這一過程,而人們往往切斷這一過程的環節就是行動。受挫是不可控的,隨境遇變化,痛苦失望的產生是人的本能,也很難克服。而普通人,特別是我們中國文化往往擁有功利主義的價值觀取向,高期望往往被我們美化了,所以我們也很難從這個環節切斷它。所以人們本著簡單至上的原則,首先形成的就是遏製行動。


當行動不斷被遏製,經常出現這種狀況,那麽就產生了另一個循環,即”高期望——放棄行動“,呵呵,這其實就是典型的習得性無助。


這也是拖延症和逃避、恐懼症的心理模式。(註1)


當我們回頭看這以結果時,我們是不是明白一點,為何會完美主義者會產生低效率和拖延了?人們害怕面對受挫經歷,因此遏製行動本身。


什麽時候人們會克服這一模式?還是以那個躺在床上餓肚子的人為例,當他足夠餓,這種負性效應足夠大,明顯超過從被窩裏出來的痛苦時,這一拖延和無效率行動就被解決了。



可能還有人感興趣如何戰勝拖延和恐懼機製,我就發發福利給大家。


依舊回到那個模式:高期望→行動→受挫→痛苦和失望體驗


其實要解決這個問題方法是非常多的,從這個模式本身我們就能夠看到很多方法,拖延症本身是切斷了行動這一途徑,那麽我們就切斷而言,能夠選擇的就非常多:


1.切斷高期望


凡是不要抱有過高的期望,放平心態的行動。這也是為什麽那些給大家猛灌雞湯,要隨遇而安,要承認不完美啦,卻能夠產生有益影響的原因。


但我想指出一點,這種雞湯或者說文學性的描述,由於其模糊性和我們的目的性不強,很容易在現實生活中功利的價值觀環境中被抹殺。周圍人和社會文化會把一切不明確都塑造成它需要的東西。


2.切斷受挫


很多人會很有疑問,受挫不是不可控的嗎?因為受挫不受挫是外界的結果評價,怎麽切斷呢?


很簡單,降低自己面對的目標就行了,壓縮風險。電視劇《愛情公寓》裏,曾小賢作為成人去參加小學生搏擊比賽,就是這個道理。只做自己有把握的事情,從而避免陷入這一個負性循環,在積累到一定信心時,再去做一兩件比較冒險的事情,這樣就遏製了上面這一模式的強化。而形成另一個比較好的循環:“期望→行動→成功!→愉悅、快樂”,當這一循環強化下去,就產生自信的感覺,偶爾失敗一兩次,不影響整個效果,起碼不會墜入負性循環之中。


所以,先做有把握的事情,一點一滴積累信心,然後做一些不太有把握的事情,循環漸進。當然,也不能做太簡單的事情,這樣就因為任務難度太低而不能帶來快樂的體驗。


3.切斷痛苦、失望體驗


這一環節,就是增加你抵抗挫折的能力,從主觀體驗上正視痛苦和失望,對情緒體驗產生豁免。與第二個相反,這需要你面對挫折,再挫折的過程。直到你對於痛苦和失望的體驗產生一定程度的豁免,也就是脫敏技術。


許多人可能反對這一條,覺得受虐狂才會選擇這個。其實,簡單的挫折和失望體驗就能夠帶來訓練的成果,比如挑戰高手:和自己不能力敵的對手下棋、玩競技遊戲、紙牌等等。這一條很容易做到。


另一個非常好的方法是進行身體上的鍛煉,即恢復訓練的方式,劇烈運動一段時間,然後休息一段時間,計下休息完成的時間,然後依次減少休息時間。研究發現人們的抗壓能力往往跟身體恢復能力呈正相關,因此這種恢復訓練,鍛煉身體恢復能力的方式也能夠提高自己的抗壓能力,從而增強對抗錯則的能力。


長跑、極限運動等等,也都是能夠做到這一點的。因為這些運動都要面臨痛苦的體驗,特別是長跑,對人的耐力往往有非常大的提高。更別說極限運動這種受虐狂才選擇的運動。


其實,除了上面說的這些比較常規的方式以外,克服拖延和逃避機製還有一個辦法,那就是認清自己的這種行為模式就是逃避,並且這種逃避並不會讓自己痛苦減少,反而會讓痛苦一直增加。還是那個餓了躺在床上的人,當你清晰的認清楚這種行為的弊端的時候,清晰的知道自己是在逃避的時候,本身對於你自己就是巨大的進步。


無論做什麽,都記得這是為自己而做,就會毫無怨言。————《流金歲月》


就是這個道理。



最後,我想再回到我們的問題,為什麽完美主義的人容易拖延和無效率?


顧城有一首詩寫直接到出了這個原因:


你不願種花,你說我不願看它一點點凋落,是的,為了避免結束,你避免了一切開始。——《避免》


人們對主觀痛苦的逃避導致了拖延,只有認清這一點,才能從本質上解決它。而完美主義,更容易在高期望中面臨受挫的局面,從而產生大量的負性情感,為了逃避它,最初的完美主義者更容易變成一個習慣性逃避的懶人。(註2)


註1:恐懼症做一下變化就可以了,“心理想要追求的目標→行動→受挫→巨大的難以忍受的痛苦”,那麽人們馬上切斷行動的通路,這種痛苦會帶來深刻的主觀恐懼體驗,從而為了保險,人們也主動切斷“目標物”來保證這一環節斷的更加徹底。這就產生了恐懼症。


註2:我這篇只是從心理學角度,或者只是決策角度分析的。我認為,還應該有一個角度被提上來,那就是經濟學角度———完美主義的的追求,使得逼近完美的過程中,資源(無論是認知資源還是物質資源)的消耗呈幾何倍增長。這種逼近完美的代價的增加,也會帶來受挫,完美主義者很可能恐懼要消耗的資源,從而以“經濟”原則的考量,放棄行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