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良好的人際關系和健全的人格,是大學生心理健康的一個重要標誌,也是維護心理健康的重要條件。良好的人際關系,在學習生活中表現為:樂意與同學和老師交往,既有穩定而廣泛的人際關系,又有自己的知心朋友,能客觀評價他人和自己,喜人之喜,優人之優。取人之長,補己之短。而健全人格,是指心理和行為和諧統一的人格。大學生的健全人格包括:人格結構要素無明顯的缺陷與偏差。具有清醒而正確的自我意識,不會產生自我同一性混亂。以積極進取的人生觀作為自己人格的核心,並以此有效地支配自己的心理和行為。有相對完整統一的心理持征。如果一個大學生無端懷疑別的同學在譏笑他,不管別人怎樣的解釋,他總是固執己見,就是人格上的一種偏執,是心理不健康的表現。
另外,人格是否健康也是心理健康的另一個表現形式!
健康人格是個人在其生活經歷中以其生活方式和生活風格逐步建立起來的一種自我意識,是人的世界觀、心理素質、道德修養等方面的綜合體現和重要標誌,也是人能夠準確把握自己、尋找適合自己發展的社會位置以及獲得他人尊重和好感的基礎。
大學生健康人格的主要內容應包括:
一:有正確的自我意識。具有健康人格的大學生對自己應有恰如其分的評價,充滿自信,揚長避短,在日常生活中能有效地調節自己的行為,與環境保持和諧、平衡。
二:有良好的情緒調控能力。人格健康的大學生應具有調節和控製情緒的能力,經常保持愉快、開朗的心境,並且具有幽默感。當消極情緒出現時,能合情合理地渲泄、排解、轉移、升華。
三:有良好的社會適應能力。人格健康的大學生能和社會保持良好的接觸,以一種開放的態度主動關心社會、了解社會,觀察所接觸到的各種事物現象,能看到社會發展的積極面和主流並具有社會責任感。在認識社會的同時,能與時俱進,使自己的思想、行為跟上時代的發展,與社會的要求相符合,表現出能適應新的環境。
四:有和諧的人際關系。人格健康的大學生樂於與他人交往,能與別人建立良好的關系,與人相處時,尊敬、信任等正面態度多於妒忌、懷疑等消極態度;健康的大學生常常以誠實、公平、信任、寬容的態度對待他人,同時也受到他人的喜愛和接納。
五:有樂觀的生活態度。常常能看到生活的光明面,對前途充滿希望和信心,對自己所從事的工作或學習抱有濃厚的興趣,並在工作和學習中發揮自身的智慧和能力,獲得成功。即使生活中遇到困難和挫折,也勇於面對,不畏艱險,勇於拼搏。
六:有健康的審美情趣。健康的審美情趣對於大學生樹立審美觀、人生觀、科學的世界觀、塑造健康的人格結構具有重要作用。具有高尚、健康的審美情趣,能提高自身的修養,自覺抵製各種不健康思想的侵蝕,追求更高的人生價值,實現人的自我完善。
然而,在以上這六點內容中,自我意識又是大學生心理是否健康的關鍵核心。
每個人的自我意識既是每個人的人格的核心。自我意識把人的願望、愛好、欲念、習慣、利益結合成統一的體系,在日常生活中構成個人的內心世界,對人格的發展起著極為重要的作用。因此,我們完全可以用自我意識的發展程度來衡量一個人的心理成熟程度和心理水平。
自我意識又稱自我觀念或自我觀,簡單地說,就是自己對自己的認識。情緒的和意誌的形式。因此,心理健康的標準,也可以從自己對自己的認識、自己對自己的態度、自己對自己的控製這三個方面來加以衡量。這就構成心理健康的三大標準。
一:正確地認識自己
古希臘人把“能認識自己”看作是人的最高智慧。阿波羅神殿的大門上寫著一句箴言:“要認識你自己”。我們也常說“人貴有自知之明。”這些話都是很符合心理衛生原則的。
人不僅能認識客觀世界,對周圍的環境有所反應,而且也能反觀自照,把自己作為被認識的客體,對自己的身體、欲望、能力、感情和思想有所反應。作為一個正常的人,對自己的做人的形象,從自己的身體和外貌、品德和才能、優點和缺點、特長和不足、過去和現狀,以至自己的價值和責任,總會有一定的認識。然俄,自己對自己的這些認識是否符合自己的本來面目和實際情況,各人就會出現很多差異。有些人容易看到自己的優點和長處,而看不到自己的弱點和錯誤;有些人看到自己很多問題,但卻看不到自己的主要問題;也有些人看到自己的弱點和不足,卻看不到自己一點長處。可見人對自己的認識,也和人對客觀世界的認識一樣,需要有一個了解和學習的過程,並不像照鏡子那樣簡單。“當局者迷”也就成了一句發人深省的警句。
另外,在日常生活中我們也常處於各種不同評價和議論的包圍之中。有人會贊許、稱頌你;有人會批評你、責備你;甚至還有人歧視你。那麽在各種各樣的議論中,究竟哪一個“你”是真實的“你”呢?在投向你的形形色色的目光中,你自己又能否準確無誤地分辨呢?你是從這些評價和議論中汲取有益的營養豐富自己、改善自己呢?還是喪失了自主精神、淹沒在他人的議論中呢?
二:愉快地接納自己
人對自己的認識並不是一種抽象的概念,它本身就帶有以比賽情感和態度,伴有自我評價的感情,即對自己是好感還是惡感,是滿意還是不滿意。心理衛生要求一個人對自己保持一種接納的態度,而且是一種愉快而滿意地接納自己的態度。也就是說,人對自己的一切,不但要充分地了解、正確地認識,而且還要坦然地承認,欣然地接受。不要欺騙自己、拒絕自己,更不要憎恨自己。
孔子說:“君子坦蕩蕩,小人長戚戚。”從心理衛生的觀點看,就是君子能自我悅納,心情開朗,而小人不能接納自己,故長自苦、自危、自慚、自卑、自惑,以致自毀。悅納自己是一種心理狀態,與客觀環境、本人條件並不完全相關。有些人有生理缺陷,但很樂觀;有些人五官端正,卻並不歡喜自己;有些人並不富裕,卻知足常樂;有些人有錢有勢,卻並不覺得快意。
據說古代有個皇帝,他擁有無數的財寶、無窮的權力,但還是覺得不快樂、不幸福。於是他就去問哲學家,究竟誰是最快樂最幸福的人。哲學家回答說:“他自己認為是最快樂、最幸福的人,就是一個最快樂最幸福的人。”
其實每個人都有優點,也都有弱點。但油人在發現自己的弱點和缺陷後,就當做包袱背起來,老是掛在心上。連自己的優點和長處也看不到了。,於是自己的精神優勢就被缺點、弱點所壓垮,自己的聰明才智、潛在能力就無從發揮。
成功的規律不是說只要悅納自己就能成功,而是說不悅納自己就無法成功。自卑的人雖也看到身邊有許多有利條件和時機,但他總認為這些條件和時機是為別人準備的與自己並不相幹,甚至認為自己根本不配接受這些條件和機會。因此他們就不努力奮鬥,也沒有和別人競爭的勇氣。自卑的人就是這樣替自己設置了許多障礙。沒有一個人是能越過他自己所設置的障礙的。
馬克思很欣賞這樣一句諺語:“你所以感到巨人高不可攀,只是因為跪著。”不信你站起來試試,你一定能發現自己並註定比別人矮一截,許多事情別人能做到,自己經過努力也能做到,重要的是要悅納自己,對自己要作肯定的評價,對自己的優點和力量要有自我感覺。
三:自覺地控製自己
本能一旦被意識到,它就要受意識所控製,本能也就人化和社會化了。例如,排泄是一種生物本能,對於動物來說,排泄是不擇時間、地點,啟動他的排泄本能。但是對於一個正常的成年人,就決不會不擇時間、地點,隨意大小便。這使命一切生物本能在文明人身上表現的時候,都要受意識所控製。如果一個人的生物本能得不到意識和理智的過濾,那麽他就永遠也不能上升為人的心理,這個人的生物本能比作一匹野馬,人的理智就像韁繩,沒有韁繩的馬是一匹未經馴服的野馬,而有韁繩控製的馬,才是一匹有用的馬。只有用自己的意誌努力去服從自己的理智,自覺地支配自己去實現自己的目的,我們才能通過對自身的支配去支配世界。
歷史上有不少不可一世的人能控製一支軍隊、一個國家,但卻不能控製自己,最終身敗名裂。古今中外的思想家都曾提到用理智控製自己,是做人的一種基本準則。我國的孔子強調修己和克己。古希臘的柏拉圖提出:“節製是一種秩序,一種對於快樂和欲望的控製。”亞裏斯多德說:“人與動物的區別,正在於置行為與理智”、“不僅應把那對自己的欲望取得勝利的人看作是勇敢的人,而且也應把那對自己的欲望取得勝利的人看作是勇敢的人。”經過他們的提倡,“節製”被定為古希臘的四德(智勇義節)之一。後世的思想家在發揮和修正這些學說時,也都一致強調理智對個人的約束作用。這些理論的局限是自不待言的,但是他們強調人的行為應自覺地受意識和理智的控製,卻反映了人類社會生活的客觀要求和人類歷史發展的歸會。從心理衛生的角度看,自我控製是自我心理結構中最重要的調節機理,也是心理成熟的最高標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