摩臣2平台

摩臣2平台網站xml地圖

堅守初心使命 勇於擔當作為

寧夏永寧縣農作物種子育繁所原所長裘誌新

育良種保大地豐收

本報記者 秦瑞傑

步入初夏,寧夏銀川市永寧縣的田地裏,大片小麥正吮足水分,灌了漿,在微風裏泛著綠浪。這是裘誌新培養的“寧春4號”小麥。48年來,裘誌新紮根寧夏,先後培育出13個小麥品種,為大西北累計增產75億公斤。

1965年,18歲的裘誌新從家鄉杭州來到寧夏,在永寧縣插隊當農民。初來寧夏,裘誌新不熟悉農事,可他帶著拗勁兒,“與農民交朋友、拜莊稼漢為師”,自學良種繁育,完成雜交組合2萬多個,很快成了永寧縣良種繁殖場的種田好手。1973年開始,為了加快育種的進度,每年寧夏小麥收割後,裘誌新都會將種子運到雲南和海南去加代繁育。

這是實打實的苦差事,可作為黨員,裘誌新卻總是搶著去。路上沒有運輸條件,他就把廢水泥袋改成種子袋,用報紙代替高級硫酸紙當作雜交袋;沒有科研資金,他從來只買硬座票,沒票時,困了就在硬座底下的空隙內躺著休息。“硬座底下正好寬敞又涼快,美得很。”裘誌新回憶說。

經過數年艱苦探索,1981年,裘誌新育成適應性廣泛的“寧春4號”。目前,“寧春4號”在寧夏、新疆等地種植面積達1.5億畝,成為我國推廣面積最大的春小麥品種之一。

2013年,裘誌新因突發腦梗臥病在床,可他仍然惦記著那片麥田:“想看到自己親手培育的小麥,迎來一個又一個豐收年。”

寧夏東方有色金屬集團原黨委書記何季麟

讓中國鉭铌產品享譽世界

本報記者 劉 峰

“讓中國鉭铌產品享譽世界,這是我作為一名共產黨員的責任和使命,是將信仰化為力量的具體實踐,更是中國人的誌氣。”作為我國鉭铌高技術產品技術提升方面的學科帶頭人,紮根寧夏五十載,寧夏東方有色金屬集團有限公司原黨委書記、董事長何季麟的初心從未改變。

“聽黨的號召,到艱苦的地方去就是為祖國作貢獻!”1970年,何季麟主動申請來到賀蘭山下三線建設軍工配套的鉭铌鈹冶煉加工廠。1990年開始,何季麟擔任超高比容鉭粉、鉭铌濕法冶煉、鉭電容器陽極引線用鉭絲3個國家級重點技術改造項目的總指揮。他夜以繼日地和同事們奮戰在實驗室,僅用一年時間,就研製出高比容鉭粉,一舉獲得國際認證。

“一個國際化的企業,一定要站在一個新的高度面對世界,必須致力於技術的跨越式發展。”1996年,何季麟被任命為企業一把手,他致力於對鉭铌行業的許多世界性前沿課題進行攻關,帶動我國鉭铌行業和電子工業的發展。“作為黨員,我一輩子與科學技術結緣,幾十年與冶金專業、材料製備技術相伴,產業報國,就必須實現科技自立自強。”何季麟說。

寧夏回族自治區水利廳原總工程師李識海

把苦鹹水變成甘甜水

本報記者 劉 峰

“我的一生只做一件事,那就是把苦鹹水變成甘甜水。”投身水利七十載,寧夏山川大地留下了他奔忙的身影和不倦的足跡,參建的一條條溝渠造就了沃野千裏的塞上江南、一座座揚黃工程讓“苦瘠甲天下”的西海固老百姓向水而生、擺脫貧困、走向幸福。他,就是寧夏回族自治區水利廳原總工程師、95歲的老黨員李識海。

新中國成立後,百廢待興,李識海毅然放棄到北京工作的機會,全身心投入到寧夏的水利建設熱潮。“群眾吃的是苦鹹水,他們缺水、盼水。”在寧夏中部幹旱帶,眼前的場景讓李識海暗下決心:一定要解決群眾吃水難的問題。

臨河而建的泉眼山泵站是固海揚水工程的首級泵站,被稱為固海揚水的“龍頭”。巖石層泉眼數十處,每小時出水量1700立方米,湍急的黃河水流最深處達7米,給施工帶來了極大困難。擔任總工程師的李識海坐鎮指揮千人奮戰9個晝夜,長242米、頂寬15米的草土圍堰勝利合龍,成功堵截地下水,確保工程如期完工。工程運行40年來,徹底改變了當地群眾生產生活面貌。李識海一輩子以擔當踐行共產黨人的初心使命,用忠誠詮釋“黃河水甜,共產黨親”的赤子情。

《 人民日報 》( 2021年06月05日 07 版)